2015年,当克雷格登上王牌综艺《鸡毛秀》,官宣自己将会再续一部007合同,望着全场的欢呼眼含泪光时,他或许会追忆十年前,那个登上第六代邦德定角发布会的下午。
那时他心情忐忑,强打精神,只因心里清楚,即将面对的,将是铺天盖地的谩骂与质疑——
为什么新邦德是金发?
为什么新邦德这么矮?
为什么新邦德看起来丝毫不觉儒雅,还似乎有一丝匪气?
那个“丹尼尔克雷格不是邦德”的全网黑运动,现在看来,可谓是“互联网圣战”的开端了。
而克雷格更不会想到,他仅用四部电影的时间,便绝处重生,靠自己的魅力定义邦德。
现如今,距离前作《幽灵党》的问世,又过了六年。
纵使几经难产,命途多舛,《无暇赴死》还是到来。
这部克雷格的谢幕之作,充满了仪式感。
有头有尾,有始有终,至少给足了第六代邦德一个完整的交代。
然而,《无暇赴死》的背后,不仅只有克雷格,更是对年近六旬的007系列,做了次精简与压缩。
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不少前作的影子,无论前史还是后续,无论剧情还是幕后,无论功劳还是过错……
《无暇赴死》都特别的007,但又不完全像是007。
想要吃透它,至少需要几次进阶,我们一一道来:
01
第一步进阶,需要的是对克雷格及其四部前作的了解。
毕竟,终究还是格局小了。
纵使全世界再怎么渲染此次谢幕的悲壮,但都低估了这对007系列的意义。
因为在克雷格之前,绵延40载的五代007,从未有过体面的离开。
第一代康纳利,险些同片方对簿公堂,20年恩恩怨怨,搅得一地鸡毛;
第二代拉赞贝,小模特一夜成名,迷失在那纸醉金迷中,也变负心白眼狼;
第三代摩尔倒还不错,温吞有趣,只不过年历渐衰,撑不起那台前作别,低调离场;
第四代道尔顿和第五代布鲁斯南,纵使有天大的表演热情,也只能被迫解约,令人遗憾不已。
说起来,克雷格正是那台前和幕后,唯一得到体面关怀的卸任者。
60年来,这份来之不易的皆大欢喜,成因也是多方面的。
于克雷格而言,他足够珍惜。
作为形象上最不符合原著的邦德,片方冒着天下之大不韪也要成全彼此。
这份信任,克雷格明白。
即使不卖劳模人设,明眼人也看得出,克雷格一直是最卖力的那一个。
武戏力求拳拳到肉,尽量实拍;
至于文戏,那双蓝眼睛,也道尽了铁汉柔情。
这份专注,在《无暇赴死》中,有增而无减。
杀青时,克雷格面对从《皇家赌场》便相伴走来的工作人员,留下了炽热的泪。
“很荣幸能和你们一起共事,这些电影的每一秒我都喜欢。”他如是说。
其实,1968年出生的克雷格,比系列首作《诺博士》只仅仅小了六岁而已。
《无暇赴死》的首映礼上,那一张张近照,细细品咂,的确有着岁月无法抚平的疲态。
克雷格老了,相较于前几代的一地鸡毛,他的离去,更多是输给了时间。
正巧,片中也多次提到过“时间”。
面对爱人玛德琳,邦德曾在首尾两次抚慰道:“以后我们有的是时间。”
特别是临终作别时的那次提及,比起邦德对玛德琳的情感,我更愿意将其代入克雷格对007的感情——
如果不是我老了,或许我们,也有的是时间。
故而不难理解,对于片方来说,你有情我有义,就算动辄一部长片的体量,哪怕第一次“写死”了邦德,也要让你走得圆满,走得漂亮。
而另一个成因,则在选角伊始便奠定了。
第六代邦德的故事,相较于前五代的环环相扣,整体更像是一次软重启。
在原著序列中,《皇家赌场》正是007的第一部,他讲的是邦德起源。
其实六十年前,片方就曾想从起源讲起,无奈版权并不在手上,便只得从中段的《诺博士》开拍,致使康纳利一亮相,便是那个毫无瑕疵的完美邦德。
克雷格时代则不然,作为系列前传,它便专注于构建“邦德何以成为了邦德”。
《皇家赌场》里,他并没有任何成熟稳重的烙印,恰恰相反,“冲动逞强”才是银幕初印象。
直到生命中的白月光猝然离世,一夜间,他便如凤凰般涅槃。
《量子危机》虽然并未从人物塑造上发挥什么作用,但却夯实了硬桥硬马的邦德人设。
总之一句话:我是最能打的邦德。
《天幕杀机》则是他的真正觉醒,面对一体双生的反派,他做出了截然相反的抉择。M夫人之死,也鞭挞其成为了冷静稳健的邦德。
即便是口碑最差的《幽灵党》,也将玛德琳这个心之所属带入了邦德的生命里,早早铺垫,只待最终圆满。
所以,《无暇赴死》的成功,有赖于四部长片的布局,而非一日之功。
这种情感与故事的自恰,是前几代那些无头无尾的007从未有过的。
正因如此,当邦德最终牺牲时,那份情感的冲击,才那么动人且有力。
02
第二步进阶,是海量的经典彩蛋,但呈现的方式却有好又有坏。
先说好的。
影片开头,邦德被多疑的性格冲昏头脑,将玛德琳送上远去的火车。此时灯光变成了一个个圆形色块,有节奏地纵情闪动,并借机引出碧梨演唱的同名主题曲。
老粉一看便知,这与《诺博士》的开场动画十分相似。
这部诞生于1962年的系列开山之作,正是《无暇赴死》的重点致敬对象。
结尾大战中,女007诺米也曾将反派科学家踹进了高温蒸馏池中,死法与布景,都与《诺博士》同出一辙。
当然,这些边边角角,尚不足以证明本片对这部祖师爷的疯狂依恋。
本片的核心反派,由拉米·马雷克饰演的萨芬,其实便取材于那名系列开山带恶人。
先看他的造型,一直都在突出西方面孔身着东洋服饰的反差风。
诺博士也是如此,他是中德混血,最爱穿的恰恰是那一席中山装。
再看他的性格,杀人前居然还要先行道歉,而比起肉体毁灭,他更乐于从精神上击溃邦德。
诺博士身上则有着浓郁的学究气,他对邦德的定位像是实验小白鼠,彬彬有礼间,却掩盖不住重重杀气。
可以说,萨芬就是诺博士的变种。
诺博士
但相比原型,这位新角色有所相同,也有所不同。
毕竟,“像诺博士”可不完全是件光彩的事。
《诺博士》上映时,正值古巴导弹危机,那是两大意识形态阵营的首次公开交锋。
本片筹拍伊始,便是拿捏了西方观众对红色中国的仇恨情绪,硬凹了这样一个黄祸代言人。
不仅充斥着误解与刻板印象,就连“中德混血”的身份,细想起来也令人胆寒,简直黑到姥姥家了。
但这些黑历史,姑且可以认为是时代局限,可以谅解。
可就在近几部,偏偏兴起了经典反派借尸还魂的热潮。
单就《幽灵党》这一部,大boss就重新启用了阔别银幕30年的老对头布洛菲尔德,巴蒂斯坦饰演的麾下杀手,也神似《海底城》和《太空城》中的人气反派“大钢牙”。
将诺博士重新推上前台,只是时间问题,只不过策略需要灵活。
《无暇赴死》在这一块,就做的非常聪明。
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只保留服化道上的记忆点与性格魅力,抛开了那些极具冒犯性的糟糕影射。
这样的改编思路,试问哪个国家的市场会不喜欢?
再说坏的。
《无暇赴死》所致敬的另一出重头戏,是1969年的《女王密使》。
那是大种马邦老师的大银幕初次动情,并祭出了那句著名的“时间梗”。
这两处设定,也被原样移植进了《无暇赴死》中,成了邦德与玛德琳爱情故事的灵感来源。
然而不得不说,比起《女王密使》和《皇家赌场》这前两次动情经历,邦德与玛德琳的爱情火花,力度上弱了许多。
《幽灵党》里,两人的激情时刻,还是那种套路化的邦女郎模式。
甚至还有些三观不正。
毕竟玛德琳曾是仇家的女儿,其父还在邦德的注视下饮弹自尽,没过多久就泡了人家闺女,多少让人在逻辑上不好接受。
然而《无暇赴死》刚一开头,邦德和玛德琳便早已隐居遁世,海誓山盟至死不渝,这反差着实是太大了。
反观前两次动情,它们都各有各的特点,令人刻骨铭心。
《女王密使》是第二代007乔治·拉扎贝出演的唯一一部作品,起初在创作时,片方便下定决心开启新人新气象,对康纳利的五部前作进行解构与自反。
片中邦德和女主特蕾西的相识经历,依旧充满着男性意淫。
女主老爹富可敌国,啥都不愁,偏愁女儿难嫁。碰巧手上攥有国际犯罪集团的资料,你邦德又像个不错的小伙砸。不然咱俩做笔交易,你当我女婿,我送你情报,岂不美哉?
这种无厘头的搞怪设定,又让观众惯性以为,这又会是一个睡完即弃的普通邦女郎。
哪怕结尾两人正式结婚,观众还是无法信服,这位邦德动心了。
直到那一声误杀了特蕾西的枪响,让空气瞬间凝滞。邦德紧紧攥住爱人的手,苦笑着憧憬起那从未开始便已结束的蜜月。
我们才真正明白,眼前的女人,是他的真爱。
这种反差力度,在007系列中,空前绝后。
《皇家赌场》中邦德和维斯帕的感情线,相较而言便规整许多。只有一点精彩:
男方邦德和女方维斯帕,真的是在共同成长。
最初两人碰面时,都是唇枪舌剑,得理不饶人的主。一个冲动倔强,一个冷艳傲娇,唯一的通性是都有一身毛病。
然而随着故事发展,维斯帕教会了邦德冷静,邦德也解开了维斯帕的心结。
他们的故事,抛开特工属性,也像极了平凡人的初恋,都是在恋爱中共同成长,成全彼此,也成就自己。
所以别怪总有人吐槽克雷格和蕾雅·赛杜没啥CP感,问题不在演员,这戏写得确实不行。
而从中也能窥见《无暇赴死》的最大缺陷,它会算计,但又很草率。
换言之,它圆满了克雷格,却写崩了007。
03
第三步进阶,则要聚焦于1989年的《杀人执照》。
这是007系列历史上,最被忽视,同时又极为重要的一部作品。
彼时,第四代007提摩西·道尔顿正为如何树立新的邦德形象一筹莫展。
为了有效同前任罗杰·摩尔的幽默风趣区别开,道尔顿决心来场豪赌:
摒弃全部幽默基因,完全从内心戏角度,塑造一个苦大仇深的新007。
结果显而易见,《杀人执照》票房惨败,道尔顿太执着于颠覆前任形象,导致他诠释的邦德,死板得像个哑巴,全无往日的精气神。
于是乎,票房扑街,草草解约,致使第四代007短命收场,甚至招来了长达六年的系列空窗期,险些葬送了整个IP。
毫无疑问,这场赌博赌输了,但留下的教训却是深远的:
与时俱进可以,但颠覆的幅度不要太大。
一旦没有做好新老元素的平衡,就极容易万劫不复。
转眼32年过去,眼前的《无暇赴死》,却也变本加厉,步上了《杀人执照》的后尘。
先是两位系列经典人物的死亡,令人摸不着头脑。
一是幽灵党党魁布洛菲尔德。
曾几何时,他可是初代007的最大boss。甚至每部都是不同形象的“换脸梗”,都被粉丝拿来津津乐道。
《幽灵党》中,第六代007终于重启了这位经典反派,还将其定位成第六代邦德的幕后终极元凶,逻辑基本可以自恰。
然而新作中的布洛菲尔德,则被改写成了陪衬人,利用他的死,去反衬新反派萨芬的强大。
这种踩老人捧新角的做戏策略,属实有些不负责任了。
二是CIA特工菲利克斯·莱特。
这位其貌不扬的酱油小哥,可是007电影的大人物。
自从《诺博士》起,便时不时替邦德打辅助,六十年不知换了几茬演员。
虽说他向来戏份不多,但作为军情六处在CIA的常驻线人,常常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。
然而新作中,干脆就写死了莱特。
要知道,这可是莱特六十年来的首次便当。
但这种无甚意义的牺牲,既葬送了未来几代启用这一角色的可能,又很能说明片方对老角色的不尊重。
同样的问题也体现在对全系列最大的敏感词——“邦女郎”的处理上。
在好莱坞平权运动的驱使下,邦女郎褪去曾经性符号化的标签,是必经且必要的。然而《无暇赴死》里的几位邦女郎,都似乎有一丝矫枉过正的倾向。
比如那位备受吐槽的黑人女版007。
这位年轻特工接任了007的名号,春风得意,智勇双全,看上去比垂垂老矣的邦德还要完美。
然而本部片对她的呈现,太刻意了。
无论何时何地,都必须推上前台,营造出“谁说女子不如男”的巾帼气魄。
或许放在其他大IP,平权策略的确有效,但在007这儿,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尴尬效果。
因为007有别于其他特工系列的最大特点,就是“老白男中二情怀“。
它始创于那个尚未开化、男权至上的陈旧年代,边救世界边睡女人,是万千男人的春梦样板。
甚至“邦女郎”这个词,都带有极强的物化依附属性。
换言之,哪怕《谍影重重》和《碟中谍》,都大可通过平权博得续命生机,但在007这儿,偏偏会产生隔阂。
只因这些历史的原罪,恰恰才是它的核心竞争力。
片方当然知道这一点,但他们必须尝试与改变,然而在《无暇赴死》中,显得是那么操之过急。
同样的桎梏,也体现在本片另一位人气角色——帕洛玛身上。
安娜·德·阿玛斯饰演的这位CIA见习女特工,凭借俊美容颜与干练身手,一经亮相,便博得了满堂彩。
虽说仅有十几分钟戏份,但却足以称作《无暇赴死》最令人难忘的段落。
然而,这只能算作独立的佳句,却远不能匹配佳章。
细究起来,帕洛玛这一角色,并未对剧情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,无头无尾,似乎只是拿来卖个艺。
两相结合,足以看出007系列的尴尬处境:
它试图脱离女色,去拥抱平权新世界;
但却又放不下女色,生怕丢弃掉最具辨识度的招牌元素。
04
与时俱进的道路上,充满坎坷。即便是全球认知度Max的影坛老字号,也往往难敌吃力不讨好的宿命。
《无暇赴死》的几次求变,并不聪明。
然而,期望中的漂亮转型,007并非从未做到过。
最后一步进阶,便是克雷格时代的扛鼎作——《天幕杀机》。
早在2008《量子危机》上映后,克雷格时代的007就曾难产过一次。
直到名导萨姆·门德斯接棒,才计划在2012年,于007诞生50周年之际,来次庄重的献礼。
于是《天幕杀机》在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低调亮相,随即惊艳了全世界。
对于007系列来说,《天幕》是个完美的续集。
故事很简单,97年香港回归前夕,M夫人麾下特工席尔瓦一意孤行黑入中国系统,惨遭M大义灭亲。于是韬光养晦多年,密谋刺杀始乱终弃的M夫人。
但剧作编排上,无论壳子还是里子,在对过去有所承继的同时,还能开启崭新篇章。
先说里子。
《天幕》之前的007,大多以欧美价值观播种机的身份存在着。每一部都有一个假想敌,且往往是意识形态对立阵营。
007自始至终,都是个特别爱聊政治的商业IP。
《天幕杀机》并没有回避这一点,但比起过去,它关心的却是大英自家的内部矛盾。
一言以蔽之:后冷战时代的英国,还能支棱起来吗?
反派席尔瓦所代表的正是日不落余晖下的遗老遗少,面对大英帝国日薄西山的窘境,实在咽不下那口气。
而M女士所代表的,正是垂垂老矣的英国,摆正了国际地位后,只得乖乖选择妥协。
席尔瓦的作恶目的很纯粹,就是想要抱着M玉石俱焚,让如今的大英,殉了昔日的道。
这是一个寓言故事,同时也是一首衰败帝国的挽歌。
同样是聊政治,但比曾经的“自大”多了些“自省”。
而在真正正视了英国的衰落后,片中那颓唐迷茫的气质,恰恰切中了英美观众的G点,票房口碑双丰收,是史上公认最成功的007作品。
而在壳子上,《天幕》也做到了旧瓶装新酒。
M的秘书钱班霓,曾是贯穿了整个系列的性符号。
每一代邦德都曾与她调情,以显示独有的男性魅力,且从未给过交代,堪称系列最惨邦女郎。
这是对办公室恋情的极大意淫,放在今天妥妥是不合适的。
而《天幕杀机》中的新版钱班霓,依然在与邦德调情,但却加入了更多独立意识。
比如枪法了得,偶尔出个外勤;也会反客为主,搅得邦德心痒难耐。
但总体上,她与邦德的关系,被定位成了男闺蜜,颇有些红颜知己的意思。
这样的处理,即便是继续保留调情桥段,也能让时下观众看着舒服。
而最令笔者难忘的,还有片中对中国的定位。
赛博质感爆棚的魔都,彻底洗刷了西方观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,俨然是十分客观的呈现了大国崛起。
这一切,都是基于《天幕》里的英国,将中国视为了一个可敬的对手。
如果你不清楚,对于007系列来说,怎样才叫真正的自反,看看《天幕》就足够了。
然而《天幕》的优点,同样是《幽灵党》和《无暇赴死》的问题所在。
它们回到了娱乐至死的套路上,甚至让邦德成为了速激色彩浓郁的“家人侠”。
邦女郎的编排上,极力迎合市场;政治元素也不敢提,非让恐怖主义当了万金油。
然而这些新方向,换成任何特工都能成立,却偏偏不像詹姆斯·邦德。
不得不说,如果继续照着这样的道路拍下去,未来的007也将失去它的原初魅力,沦为毫无记忆点的好莱坞流水线大片。
《无暇赴死》的六年难产,或许也是未来困境的开端而已。
因为这个很难做好新老平衡的超级IP,没人敢接。
总而言之,或许《无暇赴死》对克雷格来说,是个好的结局;但对于整个系列,又像个暧昧的收尾。
这不仅是单纯的一部电影,它所体现的,是一个甲子的功过。
导演凯瑞·福永与克雷格
未来会好吗?难。
当全世界都在颠覆男权思维时,美苏冷战的硝烟也渐渐消散,此时的007,或许真该被留在博物馆。
它将是一个时代的见证,却无法融入下一个时代。
但无论如何,59年来,007对于世界电影工业的推动与引领,也值得我们缅怀。
一切的一切,就像《天幕》中,M女士吟唱的诗篇一样,充满着英雄迟暮的背影:
如今我们已力衰
不见往昔风采。
历历旧事如烟,
岁月如霜,命运多蹇。
常使英雄气短,然豪情不减。
我将不懈努力,求索
战斗到永远。
">。
欢迎在线观看电影《007之杀人执照》,本视频由 2022手机版高清影视在线-众电影院https://www.zd-sh.com收集自网络。 如果你喜欢《007之杀人执照》,请把它分享给的朋友,有您们的支持我们会做的更好。祝亲观影愉快!
过来我给你画一个,求采纳
Copyright © 2022 2022手机版高清影视在线-众电影院 Inc.All Rights reserved.